中心团队
iMIND团队:智能感知与穿戴医疗的开拓者
个人简介 | ![]() |
潘挺睿 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联系方式 邮箱:tingrui@ustc.edu.cn | |
潘挺睿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Fellow,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归国前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身正教授。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5-2006年成为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科学家;2006年起受聘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在加州大学任职期间,潘挺睿教授创建了加州大学微纳创新实验室(MiNI Lab)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于2009年创立了加州大学“宏伟”国际研究交流计划(GREAT Program)并任主任教授;2013-2016年,担任加州大学微纳米制造中心(Center for Nano and Micro-Manufacturing)主任教授。他曾同时兼任两份顶级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核心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并担任美国微纳米技术应用大赛(uCAN)的共同主席,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评审组专家。归国后,潘教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筹建其首个医工交叉的新型研发机构—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iMED|Center for Intelligent Medical Equipment and Devices),并被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 潘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于2011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柔性离电传感机理(FITS|Flexible Iontronic Sensing),其拥有包括超高灵敏度、超薄柔性、超高光学透明度、与环境可集成性等多项独特的性能优势,并成功应用于医疗器械、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领域的新兴智能感知场景,目前已成为第四代柔性触觉感知的核心技术(Lab Chip, 2018, pp.217-248和Adv Mater, 2020, 2003464, pp.1-25)。潘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和会议杂志上发表论文超过1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和Science子刊,Advanced Materials,Lab Chip和Biomaterials等高影响力杂志),并获得了20余项国际专利授权。鉴于潘挺睿教授在其领域取得的突出学术创新贡献及科研转化成果,他荣获了包括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杰出青年奖(CAREER)和科技前沿创新奖(EFRI),施乐(Xerox)基金会奖、全球消费电子(CES)创新奖、加州大学杰出贡献奖和杰出青年教授奖、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基金、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
潘挺睿教授团队现有成员60余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后4人,研究生50余人。培养的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Superfund Research Program Fellowship、Paper of Distinction Award, ITAA Annual Conference、Finalist of Best Paper Awards of IEEE NEMS Annual Conference等。
中国科大苏高院iMED中心MBIT团队:多模态医疗影像实验室
个人简介 | ![]() |
徐晓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联系方式 邮箱:xux@ustc.edu.cn | |
个人介绍 徐晓嵘博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会士、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资深会员。199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加盟美国硅谷一家医疗仪器初创公司任技术总监;2004年底被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后晋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 2012年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服务; 2014年至2018年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系主任; 2021年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徐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光学与手术导航、微纳米药物包裹以及生物医学仿生仿体的三维打印,已承担了国内外研究项目二十多项,在高影响力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他的研究被《Columbus CEO》杂志专题报道,被评为年度十大最优秀的俄亥俄人物及两大科研明星(唯一的获奖华人), 获得了Wallace H. Coulter转化医学青年成就奖,俄亥俄州年度TechColumbus 发明家奖以及 “Lumbley Research Award”等学术奖项。 | |
研究方向和成果:
|
徐晓嵘教授团队现有成员6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5人,讲师1人,博士后2人,研究生55人,科研助理1人。培养的学生曾获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美国材料学会(MRS)研究生银奖(2021,美国外唯一获得者)、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三等奖省级一等奖、安徽省优秀毕业生、安徽省互联网+竞赛金奖等。
中国科大苏高院iMED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团队:LINE
个人简介 | ![]() |
杨亮 特任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 |
联系方式 邮箱:ygliang@ustc.edu.cn | |
课题组和个人介绍 杨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人才引进项目。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米工程研究室、德国汉诺威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围绕激光微纳打印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在激光微纳打印机理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生物医学微电子、微支架、微机械等前沿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第一及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Laser Photonics Rev., Adv. Opt. Mater, Lab Chip 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7篇,相关研究被Nature Photonics, Phys.org,EurekAlert.org,《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国内外媒体专题报道,并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和行业专业期刊(包括Adv. Mater., ACS Nano, Adv. Mater. Technol. ,)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德国与欧盟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受邀担任波兰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 本课题组目前有研究生7名,旨在以先进制造等前沿工程技术来实现生物医疗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以应对当今生命、医学和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主要研究方向:
|
中国科大苏高院iMED中心生物3D打印团队:ULab
个人简介 | ![]() |
游尚挺 特任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 |
联系方式 邮箱:youshangting@ustc.edu.cn | |
课题组和个人介绍 游尚挺博士是中科大工程科学学院、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专业,在光学微纳增材制造、生物3D打印、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疗器件、仿生器件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撰写多部中文、英文专著,申请/授权了多项国内外专利、软件著作权,部分技术已成功实现商业转化。相关研究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光学学会(OSA)、美国自然基金委(NSF)等组织发表专题报道。担任NSF基金评审专家、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3D打印与组织工程、光学3D微纳制造、生物医疗器件、仿生器件等。 详情请访问教师个人主页:https://faculty.ustc.edu.cn/youshang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