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

首页 学生培养

在iMIND的蜕变:一名医工交叉研究者的成长手记

       三年前,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的憧憬与一丝忐忑,我踏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门。手中那份录取通知书,不仅开启了我的研究生生涯,也让我有幸加入了潘挺睿教授领衔的iMIND实验室大家庭。彼时,“生物医学工程”对我而言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心中萦绕着那个问题:“我将在这里成为怎样的人?”

       答案,并非一蹴而就。它沉淀在iMIND实验室的无数个日夜里:在组会中热烈的思想碰撞中,在调试代码、分析数据直至凌晨的专注时刻里,更在潘老师初次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描绘课题组愿景的那个起点。如今回望,那张与师兄师姐的初识合影,不仅定格了加入iMIND的瞬间,也无声地记录了我三年来的蜕变轨迹。

       当站在保研选择的十字路口,“可穿戴医疗器械”这一方向深深吸引了我。它完美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生命健康的前沿需求,是极具潜力的朝阳领域。我渴望将所学应用于守护人类健康的实际场景,于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它,成为潘挺睿教授团队中探索可穿戴世界的一员。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从机械背景转向医工交叉,大量医学、生理学知识曾让我倍感压力。但在iMIND,学习是沉浸式的。我一边在实验室里学习操作示波器、熟练采集生理信号,掌握核心实验技能;一边如饥似渴地补足人体生理参数与相关医学知识,努力跨越学科的鸿沟。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可穿戴医疗器械的魅力,正在于它连接工程精密与生命奥秘的独特使命。

       我的研究紧紧围绕可穿戴医疗器械的系统开发展开。在潘挺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入医院调研临床需求,逐步明确了课题方向。从最基础的传感器选型与性能评估起步,到一步步搭建、调试整个硬件与软件系统,我经历了从懵懂摸索到独立实践的成长。清晰记得第一次成功捕捉到目标生理信号时的雀跃,更难忘将原始信号转化为有价值临床参数的反复尝试。这个过程布满荆棘,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每一次挫折都是通向目标的阶梯。当最终构建的系统稳定运行并达到预设的技术指标时,那份源于不懈努力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对所有付出最好的回馈。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从实验执行到结果验证,不乏迷茫、困惑甚至失落的时刻。面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我学会了静心复盘: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优化设计?如何提升精度?正是在潘挺睿教授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持续不断的鼓励下,我才得以拨开迷雾,找到前进的方向。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也支撑着我的项目一步步走向成熟。

       今夏,我圆满完成了硕士毕业答辩,为这段在科大、在iMIND实验室的宝贵旅程画上了句点。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献给我的导师——潘挺睿教授! 感谢您引领我进入生物医学工程与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广阔天地,感谢您为iMIND实验室创造的创新、开放、包容的科研沃土,感谢您在学术道路上给予的精准指导、宝贵机会以及始终如一的信任与支持。您的言传身教,是我研究生生涯最珍贵的财富。同时,衷心感谢iMIND实验室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实验室提供的卓越平台与资源,感谢同门兄弟姐妹们在科研攻关时的并肩作战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关怀。这个充满活力与互助精神的集体,是我坚强的后盾,也是我永远珍视的家。

       回首三年,从初入时的懵懂好奇,到如今手握方向坚定前行,我在探索可穿戴医疗器械的道路上实现了自我蜕变,也更加明晰了未来深耕于此的志向。

       寄语学弟学妹们: 生物医学工程,尤其是可穿戴医疗器械方向,是一片充满无限机遇与挑战的热土。选择它,意味着拥抱跨学科的广度与深度。不要畏惧知识体系的庞杂,这正是你未来竞争力的源泉;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却步,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在塑造更强大的你。主动思考,勇于实践,勤于请教,尤其要善用潘老师和实验室老师们的宝贵指导。相信自己的潜力,保持对探索生命健康奥秘的热情,脚踏实地,你们的努力终将照亮前路。愿你们都能在这里找到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