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

首页 学生培养

致所有努力的我们

       2022年的初秋,我紧握着录取通知书站在门前,金属质感的院徽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心中翻涌着憧憬与忐忑:"生物医学工程将为我打开怎样的世界?我又将在这里蜕变成怎样的自己?"那天,潘挺睿教授带着我们穿梭在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里,精密仪器低鸣运转,师兄师姐们专注的身影映入眼帘。当快门声定格下我们青涩的笑颜时,我未曾想到,这张合影会成为照亮我科研之路的第一盏灯。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出这张照片,才发现自己早已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在组会的头脑风暴、在无数个调试代码和跑数据的凌晨里,找到了答案。

       大三面临保研抉择时,"医工交叉"四个字像一束光击中了我。这个将冰冷器械与温热生命相连的领域,这个用工程技术诠释生命密码的学科,让我看到了科技最动人的模样。选择穿戴式医疗器械方向后,我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在机械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地带奋力汲取。

       我的项目和数字健康息息相关,跟随老师走访了很多医生,最终确定了我的课题。从传感器选型到系统的搭建,我从一个什么都不太会的小白,慢慢学习慢慢摸索,从第一次采集到传感器信号,再到把传感器信号转化为医生所需的临床参数,一步一步尝试,犯了很多错,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系统达到之前指定的SIP标准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

       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前期调研到设计实验进行测试,有时得到的结果会让自己非常难过,此时就会反思自己哪一步出现了问题,误差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进行优化解决,有时能够解决,有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请求老师的帮助,王老师总会给我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使我的实验方案更加科学严谨,在潘老师和王老师的帮助下,我的项目稳定推进。

       今年初夏的答辩现场,当投影仪将三年心血投映在幕布上时,我忽然明白:科研馈赠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突破自我的勇气。

       如今站在新的人生坐标上回望,实验室窗外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愿这份光亮继续传递,愿每个正在实验室里书写青春的你们,都能在追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是科研的探索者,更是生命的译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