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

首页 学生培养

跨界成长:一名计算机背景学生的生医工探索之旅

       大家好,我是朱瀚飞,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研究生期间的一些经历。与我们实验室许多优秀的同学相比,我并不算特别出众,但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让大家看到一个普通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希望这段经历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启发,。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那些迷茫、挑战与突破,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入学:跨学科的迷茫与探索

       2022年9月,我带着对生物医学工程(BME)的好奇与忐忑,从计算机专业跨入这一全新领域。此前我在计算机专业学习,如今转向生物医学工程,这一跨学科的转变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面对全新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陌生的海洋,一时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为了尽快适应这一全新的学术语境,我选择从科研项目调研的角度切入,针对项目进行相应的调研工作。起初,,我习惯性地从技术角度出发,试图用算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很快发现,脱离临床实际需求的技术如同无源之水。在导师的引导下,我逐渐学会以“问题导向思考:先理解医学场景中的核心挑战,再评估技术的适配性。这一转变让我学会从医学需求、临床背景出发,去评估技术的可行性与价值。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跨学科整合的意识,理解到真正有效的科研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概念框架的重塑与方法论的迁移。

       科研:在挑战中砥砺前行

       在研一完成学业任务后,我开始主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我在高分辨视触觉传感器方向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实验屡屡受挫。长达数月的停滞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方向与自身优势的匹配。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与调整,在导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探索下,我重新审视了自身背景与兴趣,最终将研究方向转向基于医学数据的疾病预测应用。这一方向不仅融合了我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也回应了我对生物医学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虽然转向新项目意味着几乎从零开始,但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在研究过程中,我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新问题。为了确保模型的有效性,我查阅大量文献、优化算法参数,并不断与相关专家沟通验证思路。每一次失败都成为我理解问题更深一层的契机。尽管过程艰辛,但正是在这种不断试错和重构的过程中,我基于大语言模型逐步构建起一个具有高外部泛化性,高可解释性AKI的预测模型。

       最终,这项研究不仅顺利完成,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了论文撰写与投稿,文章被BME Frontiers录用。这不仅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我在跨学科融合路径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毕业:收获与感恩

       如今,即将毕业的我,回首研究生三年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感恩。在这期间,我不仅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我的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了相关领域的期刊上,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实验室同学的支持与帮助,也离不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在此,我想给学弟学妹们几点建议:

       1.明确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需要有清晰的方向,这样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动力。

       2.要勇于面对挑战。跨学科学习或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3.学会主动学习和交流。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

       4.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充满压力,但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研究生生涯只是起点。未来的路,我仍会带着这份跨界的好奇与敬畏,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继续探索。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同样可以走出自己的“护城河”。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团队伙伴,以及始终坚持的自己。